首页>水利宣传>专题集锦>2009年专题报道>宁夏水利辉煌60年

宁夏引黄灌区灌溉管理综述

2009-12-06 16:53 来源: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

建立科学发展机制  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宁夏引黄灌区灌溉管理综述

 

宁夏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大型灌区之一。早在2000多 年前的秦汉时期,劳动人民就相继开挖了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清代又开挖了惠农渠、大清渠等。灌区盛产稻麦,年种年收,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塞 上江南”之美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古老灌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更新改造,并相继开挖了跃进渠、西干渠、东干渠、第一农场渠和第二农场渠等,灌区灌溉 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1998年以来,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引黄灌区实施了续建配套、水权转换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骨干工程安全状况有了较大改观,渠道调控和灌区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全灌区现有干渠、支干渠15条,总长1540公里;排水干沟32条,总长790公里;小型电力排灌站570座,排灌机井5060多眼;各大干渠总引水能力750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67亿立方米,净用水量32.8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715万亩。随着灌区水利事业的发展,灌区效益不断增长,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6亿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21亿公斤,增长了13倍。引黄灌区以占自治区58%的人口、29%的耕地创造了自治区83%的当地生产总值和70%以上的粮食产量,是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华地带。

续建配套  提升灌区供水保障能力

    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于1998年启动实施,改造范围包括青铜峡、沙坡头和固海扬水灌区。项目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节水为中心。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骨干工程除险加固、防渗砌护和节水技术改造为重点,加速推进灌区节水改造进程。

    截至目前,全灌区共完成渠道防渗砌护599公里,其中砌护干渠145公里、支斗渠454公里,除险加固渠道110公里。改造各类建筑物7547座,其中改造骨干建筑物501座、支斗渠配套建筑物7046座。新建、改造各类泵站40座,更新机电设备244台,打井918眼,整治排水沟道158公里,维修改造管理设施41万平方米,改造测量水设施1350座。建立水情遥测站127个、雨量站60个、通信基站11个及其他配套设施,并对灌区管理设施及调度通信系统进行改造,启动了汉延渠和西干渠信息化建设,以及多项试验研究成果和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累计完成投资7.1亿元。

    项目实施10年来,灌区骨干工程安全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工程调控能力显著提高,引黄水量逐年下降,水分生产率逐年上升,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先后消除了20多处“卡脖子”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30万亩,解决了灌区下游近40万亩农田长期存在的“灌水准”问题,干渠砌护率提高11%,建筑物完好率提高11%,连续9年没有发生渠道溃口事故。2007年,青铜峡和固海灌区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21.26亿公斤和3.09亿公斤。

    按照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灌区全部达到节水标准,建成“水量统—调度,资源优化配置,用水高效节约,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节水型灌区。今后引黄灌区建设任务是完善水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加快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完成青铜峡、沙坡头、固海等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投资需求79亿元。其中:青铜峡灌区占引黄灌区总灌溉面积的70%,是宁夏节水灌溉最有潜力的灌区之一。灌区后续改造投资需求56.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唐西及惠汉总干渠合并改造88.6公里,砌护改造干渠688公里、支斗渠2137公里,改造骨干建筑物2149座。项目实施后,灌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6万亩,年净节水6.51亿立方米。沙坡头灌区是宁夏引黄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沙坡头水利枢纽的续建配套工程。灌区后续改造投资11.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连通扩建南北干渠148.3公里,改造骨干建筑物238座,砌护支渠300公里,进行末级渠系改造及田间配套工程等。项目实施后,可将沙坡头灌区改无坝引水为有坝引水,发挥沙坡头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固海扬水工程是宁夏中部最大的扶贫开发、生态保护和水源保障工程。工程后续改造需投资10.8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干渠砌护改造252公里,支渠砌护改造1175公里,改造骨干建筑物2657座,更新改造泵站,配套灌区防洪工程,建设灌区信息化系统,改造田间末级渠系等。项目实施后,可改善灌溉面积90.6万亩,新增节水补灌面积42万亩。

    改造泵站  维系扬黄工程健康生命

宁夏水型泵站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带地区。现有固海、盐环定、红寺堡、固海扩灌、南山台子、扁担沟、甘城子等7处大型灌溉泵站工程,泵站100座,装机638台套,灌溉面积2416万亩,占自治区总灌溉面积的13,是宁夏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灌区大型泵站自建成投入运行以来,有效缓解了自治区中部干旱带水资源极度缺乏的现状,解决了40多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生态移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为解决边远山区群众饮水,改善生态与环境,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取得了巨大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当地群众称为“中部干旱带的生命工程”。灌区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固海等泵站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时间长,缺 乏维修改造资金,泵站普遍存在机电设备老化、机组不匹配、配套工程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运行状况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工程勉强维持运行。

    2008年,水利厅抢抓“扩内需、保增长”机遇,争取中央资金1亿

元。同年11月,根据国家加快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改造的有关精神,本着“安全运行,节能高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编制完成了《宁夏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规划报告》。经水利部审查后,固海、南山台子、扁担沟和甘城子共4处泵站工程被列为全国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规划。20092月,固海、南山台子和扁担沟3处泵站安全鉴定及可行性研究工作顺利完成,经自治区发改委审批后上报水利部。72427日,全国大型泵站复核组对宁夏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概算进行复核,核定工程总投资835亿元。目前,自治区3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已全面启动。

    宁夏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是以泵站机电设备改造为主体、配套改造泵站为附属设施的建设项目。计划改造泵站51座,更新主水泵191台,主电机262台及配套机电设备,建设泵站自动监控及信息化系统,改造辅助设施等。项目实施后,泵站工程和设备完好率95%以上,灌溉保证率达到75%,改善灌溉面积115万亩,新增节水补灌面积55万亩,工程效益显著。

    改革体制  建立科学发展新机制

    2004年 以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和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方口快水管体制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自治 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丁作机构,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编制了分类定性、定编定岗和经费补贴方案,开展了 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实施了管养分离和人员分流,较好地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自治区共核定水管单位202个,其中纯公益财政全额拨款水管单位151个,准公益差额拨款水管单位51个。自治区经编制部门共核定并批复事业编制6170人,应落实公益性管理人员基本支出1.06亿元,实际已全部落实。应落实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4512万元,实际落实2338万元,占应落实的52%:各地还积极稳妥地推行管养分离,妥善安置了分流人员.并落实丁社保政策。水管单位职工参与社会保险率达100%。

通过改革,自治区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工 程管理水平大大提高。水利部门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一是明确了水管单位的公益性属性,把区属水管单位重新进行了科学分类,承担河道管理的部门明确为 公益性水管单位,承担农业灌溉的各渠道管理单位划归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二是落实了水利工程运行经费补贴机制,将水管单位运行经费差额部分由财政承担。三 是建立了合理的水价调整机制,对保证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引入经营水利的新理念,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了宁东、太阳山工程等经营性水 利工程,并成立了宁东、太阳山水务公司,按照企业方式管理水利工程,为自治区水利建设和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五是探索建立了节水补贴与激励机制,将从根本 上解决水管单位“节水不增效”“节水不增收”的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意见反馈 回到顶部
反馈已发送!

* 您对本网站的意见和建议:

提交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