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宁夏频道:宁夏干旱地区巧治水
发布日期:2013-01-23 15:16

  通过河道治理将实现多赢 

    

     2012年12月10日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同心县,曾经的“烂泥沟”清水河经治理后形成的千亩景观水域。然而,“旱塬平湖”却在两年时间里被泥沙淤满,引起诸多质疑。湖景为何昙花一现,河道治理能否成功?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同心县展开了采访。 

    据了解,清水河是宁夏境内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南部山区,流经固原、海原、同心至中宁县注入黄河,全长320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通过建成沈家河、长山头等中小型水库,全流域灌溉农田1万多公顷。但是,清水河水资源相对贫乏,水质差,愈向下游水愈苦。 

    据同心县水务局局长杨彦炜介绍,流经同心县的清水河洪峰流量较大,含沙量大,水质苦咸无法利用。且河口宽,河道深,河堤陡,河底窄仄,形成一个倒“V”字型。由于长年累月淤积泥沙、倾倒垃圾,清水河变成一条脏乱差的“烂泥沟”,汛期泄洪也受到影响。 

    “旱区能有点水不容易,如何有效利用清水河成为同心县开展水利工程的重点。”杨彦炜说,自2007年起,同心县开始对清水河进行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由河岸治理、道路建设、库区建设、上游拦沙坝工程、绿化美化工程、休闲娱乐功能区建设等组成,总投资约1.58亿元。 

    近年来,通过在清水河修堤建坝,拓宽河道,对河两岸陡坡以1:6的系数进行削坡整治,清水河从倒“V”字型变成了倒梯形。截至2008年,清水河流域已形成一个近7000亩的水库,打造了“千年旱塬出平湖”的独特景观。 

    然而,河道里的橡胶坝建成后,泥沙逐渐淤积,到2010年,水库已被淤平。记者在清水河堤上看到,被泥沙填平的水库甚至没过了一条跨河公路的路底。昙花一现的湖景也引起当地百姓的诸多质疑,不少人认为清水河河道治理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 

    “旱塬湖景”为何消失不见?记者从自治区水利厅获悉,这是清水河综合治理的第一步——淤河,目的是通过淤积泥沙,将原本窄深的河底填平,同时利用河道淤积将削坡后的虚土夯实,起到拓宽河道、固定岸坡、稳定河床的作用。 

    清水河综合治理的第二步是同心县自2012年起开展的清浑分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清水河治理既要形成景观水面,也要给洪水留“出路”。通过清浑分离,在河道中间建“隔离堤”,清水河一侧为汛期洪水辟出通道,另一侧则形成近2000亩的清水水域。 

    据水利部门介绍,预计到明年秋季,一度消失了的“旱塬平湖”景象将再现。此外,水利部门表示,虽然河道被一分为二并且只能使用一半河道进行泄洪,但拓宽后的河道行洪能力增加,不会对汛期泄洪造成影响。 

      另据了解,随着河道治理,河堤硬化、绿化、亮化工程的逐渐开展,同心县将在清水河流域建设生态文化产业园,形成生态景观带、休闲娱乐产业带。通过对干旱地区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清水河治理将实现水利安全、生态景观与产业发展的多赢。 

   

   

   

  来源:新华网宁夏频道       记者任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