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水利宣传>政务信息>宁夏水利信息

宁夏引黄古灌溉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宁夏实现世界遗产“零的突破”(2017年第139期)

2017-10-11 15:39 来源: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

  宁夏引黄古灌溉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宁夏实现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墨西哥当地时间10月10日(北京时间10月11日),墨西哥召开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执行大会,此次大会的主题是:推动灌排现代化,实现新的绿色革命.墨西哥主席出席会议。大会投票决议:同意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是宁夏平原2200余年来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具有独特的、创新的、科学的引水工程结构。宁夏引黄古灌区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并授牌,标志着黄河主干道上产生了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为我国生态文明增添了一例人水和谐的生动注脚

千百年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发展与水相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农业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是人类灿烂文明、辉煌历史和非凡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与智慧结晶。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截止目前,全世界已评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58处(最新数据需加上此次入选的项目数量),其中包括我国陕西郑国渠、四川乐山东风堰等10处。此次,我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还有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 3处。

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明珠。自秦汉以来2200多年,悠久厚重的引黄灌溉实践,生成、演绎和承载着宁夏历史发展的进程,造就了“塞上江南”之神奇,留下了“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盛赞。2016年10月,水利厅启动了宁夏引黄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吴忠市、青铜峡市的大力支持。一年来,我们深入挖掘梳理宁夏引黄灌溉深厚的文化积淀,宁夏引黄古灌区凭借优越条件和明显优势,获得了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高度认同。

今年4月29日,在青铜峡市黄河楼举办了申遗万人签名活动,燃起了全民申遗的激情。6月份,国家灌排灌溉排水委员会同意将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2017年我国向世界灌溉排水委员会推荐的三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一。8月份,宁夏引黄古灌区顺利通过了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评审会议的初评。

一、  地位作用

    (一)政治军事方面。自然地理上的格局,决定了宁夏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历代游牧民族的侵袭使宁夏成为防御外族入侵、书写华夏文明重要区域,肥沃的宁夏平原与交通枢纽固原六盘山连在一起,近可攻、退可守,成为历代政权尤为重视的边陲要塞,也是中原王朝稳定西北、扩边固疆的战略要地,长城与黄河便成为防御北方入侵的重要军事防线,宁夏引黄灌区的创立与建设,为稳固国家边防、推进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历史文化方面。宁夏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就是因黄河与长城孕育而产生的,纵观历史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宁夏数千年的历史格局和文化走向都与引黄灌溉息息相关。作为西北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平原因河流山川的阻隔,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即取决于文化赖以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取决于多民族交流、融会、开发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汇聚交流地区。特别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穿宁夏南北而过,将中西文化的融合结晶留在了这片沃土上。还有长城文化、贺兰山岩画、石窟文化、西夏文化、黄河文化等遗存,是宁夏多元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

(三)经济生态方面。自秦渠开宁夏农业灌溉之始,汉武帝在宁夏平原的大规模移民屯垦,使宁夏成为重要的军事后勤保障与主要粮食依赖地区。唐代的宁夏平原已成为美丽富饶的“塞北江南”,是镶嵌在贺兰山与毛乌素沙漠之间的翡翠绿洲,沿丝绸之路而过的文人、商旅、使节等各色人士都为此发出了感慨和赞幕。一句“塞北江南旧有名”体现了宁夏引黄灌区水网遍布与江南水乡无异,侧面反映出一千多年前宁夏平原的文明与富庶,引黄灌溉更是为宁夏平原的区域发展、经济繁荣做出了难以估量的巨大贡献。

二、  申遗优势

(一)引黄灌溉条件优越。宁夏引黄古灌区位于黄河上游前套,属干旱半干旱气候,灌区南北长320公里,东西最宽40公里,面积6600平方公里,海拨高程在1090至1230米之间。灌区以青铜峡为界,以上为卫宁平原,以下为银川平原,黄河纵贯宁夏397公里,河面稍低于地面,在黄河上直接开口即可引水灌溉,引黄条件得天独厚。得益于黄河冲淤,宁夏引黄灌区土地肥沃、地饶五谷。唐肃宗见宁夏平原“兵食完备”,发出“灵武,我之关中”之赞叹。《明太宗实录》中也有“天下屯田积谷,宁夏最多”的记载。清康熙亲征葛尔丹途经宁夏时,更是感慨:“汤汤南北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

    (二)引黄灌溉历史悠久。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自秦汉移民开发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虽有朝代更替,盛进衰退,但水利事业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遂成为我国四大古灌区之一,千百年来宁夏平原即要防卫戍边,还要屯垦发展灌区农业,在战争、农耕与兴修水利的交替过程中不断的建设发展,一直是国家的西北粮仓,为驻守北方的历代军队提供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条条以开凿年代命名的引黄古渠至今仍在汩汩流淌、惠泽宁夏,历代不间断的开发利用,造就了宁夏平原的黄河文明,使“塞北江南”的美誉传享千载可以说宁夏200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建设史

    (三)引黄灌溉技术精湛。在宁夏历代的治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用水、管水经验,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木闸、滚水坝控水,明代的石闸布设,刻字“水则”;清代的飞马报汛、埋设准底石、闸坝砌筑、植柳固堤、“封”“”轮灌、渠道岁修、插杠挡闸等技术及经验领先于其时代,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引黄灌溉文化璀璨。宁夏引黄古渠系开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彪炳史册的众多治水人物,秦代的蒙恬,西汉的汉武帝,东汉的虞诩、郭璜,北魏的刁雍,唐代的李听、郭子仪,元朝的郭守敬、张文谦、董文用,明代的汪文辉、张九德,清代的王全臣、通智、钮廷彩,民国的李翰源等治水不朽业绩为世代称颂。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有唐代韦蟾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明代朱栴的《汉渠春涨》、清代康熙的《横城堡渡黄河》等水利诗文200余首,还有明代孙汝汇的《汉唐二坝记》、清代通智的《修唐徕渠碑记》、清代的钮廷彩的《大清渠碑记》等水利碑记30余篇。现遗存的文物有汉代的陶漏斗、唐代的镇河铁牛,明代的汉渠碑首、清代的钮公生祠碑等水利文物、器具、实物500多件。

(五)引黄古渠千秋流韵。宁夏平原自秦代蒙恬开疆、军民屯垦以来,汉代已有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古渠的雏形。南北朝有艾山渠和薄骨律渠。唐代有御史、尚书、特进等渠。宋夏时期新开昊王、李王渠。元代新开蜘蛛等渠。明代新开羚羊、柳青、新生等渠。清代新开大清、惠农、昌润、天水等渠。民国新开湛恩、云亭、扶农等渠。随着历史的演变,现存的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古渠大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有的冲毁淤废、有的重修合并后更换了名称、有的至今仍在使用。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灌区直接从黄河引水的大小干渠共39条,总长1350公里,灌地192万亩。如今,宁夏引黄灌区总灌溉面积828万亩,灌区内干渠25条、总长2454公里(历史超过100年的渠道有14条、总长1292公里,灌溉面积544万亩),引水能力合计750m3/s,各类控制工程9265座。

、申遗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填补了宁夏申遗空白,向世界亮出了“塞上江南”的靓丽名片。我们认为,宁夏古灌区申遗成功有利于助推文化兴宁,可有力增强我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使我区各族人民有了共同的文化之魂;申遗成功有利于助推产业兴宁,有力提升我区特色产业、全域旅游的品牌价值和文化深度,使宁夏产品有了千年历史内涵申遗成功有利于助推开放兴宁,有力提高我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汇聚起实干兴宁的强大力量,其价值将难以估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水利部门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做好宁夏引黄古灌区世界遗产管理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水历史、弘扬水文化,让塞上江南文化熠熠生辉,助力宁夏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意见反馈 回到顶部
反馈已发送!

* 您对本网站的意见和建议:

提交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