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水利宣传>水生态文明>水生态

建水生态文明 助力美丽宁夏

2013-04-19 00:00 来源: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

建水生态文明 助力美丽宁夏

 

自治区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 吴洪相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战略地位,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水是生态环境的主要制约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宁夏十年九旱,缺水严重、生态脆弱是基本区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美丽宁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宁夏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89毫米,当地水资源严重匮乏,计入国家分配的40亿立方米黄河水资源,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656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经济社会发展完全依赖于限量分配的黄河过境水,依黄河而存在,唯黄河而发展。自秦汉以来,历代各族人民修渠筑坝,引水灌田,将宁夏平原建成黄河上游最大的灌溉绿洲之一,久享“塞上江南”的美誉。但中南部“西海固”地区,因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缺水而贫,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上世纪被联合国列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在水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国首个节水型社会试点省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恢复湖泊湿地50余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6万平方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沙漠化逆转,不仅为打造人水和谐的大生态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为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环境优美、社会安定2010年宁夏平原跻身当代“十大新天府”之一。

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水资源总量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全区水资源约束趋紧。黄河来水呈减少趋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加快,用水需求快速增加,全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加剧。二是局部水生态系统失衡。因干旱加剧,山区大部分中小河流常年断流,河流功能衰减,部分河段功能甚至消失;全区尚未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占一半左右,灌区土壤盐碱化还较严重。银川、石嘴山市长期开采地下水,形成区域性降落漏斗近500平方公里。三是部分水环境污染较重。全区污水实际集中处理率仍较低,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1%,北部引黄灌区部分排水沟水质时段性超标,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生态三大问题已成为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与健康、建设美丽宁夏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面对严峻现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落实党的十八大部署,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水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结合特殊的区情、水情,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思想,充分发挥水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有效节约保护水资源,坚持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并重,城乡山川、干流支流、地表地下水生态兼顾,加大废污水处理和中水、矿井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利用,加快城乡水系建设、水土流失治理与荒漠化防治、盐碱地治理,加强生态修复,注重水源涵养,实现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构建宜居舒适的生活空间和山川秀美的生态空间,让广大群众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人富的美丽宁夏。

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是:把沿黄经济区打造成西北最适宜人居的“新天府”,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省区创建,高品位规划、高水平定位、高标准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和未来社会对水景观、水环境等提出的更高要求,彰显黄河金岸独有魅力,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把中部干旱带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瓜果园”,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大面积荒漠草原封育保护、自然修复,小面积高效利用扬黄水和雨洪水资源,建设小绿洲,改善小气候,让亘古荒原上瓜飘香、枣成林、果满架;把南部山区打造成美丽宁夏的“后花园”,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大力涵养保护水土资源,充分利用当地雨洪水资源,把黄土丘陵区建成群众发展生态经济的美丽家园,努力实现荒塬染绿、山川葱茏、群众致富。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重点抓好水生态理念培养、水资源管理、水生态建设、水环境保护、良性机制建立五个方面工作。

抓意识,树立水生态文明理念。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人水和谐理念贯穿于水利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治理为主向自然修复为主转变。大力弘扬中华悠久厚重的水文化,从文化角度认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增强全社会水忧患、水危机、水生态意识,营造重水、惜水、护水的水文化氛围,引导人们逐步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用水方式、用水习惯和价值体系,让建设水生态文明逐步成为民众的自觉行动。

抓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在用水总量控制上,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在用水效率控制上,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全面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全力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在入河排污控制上,强化水功能区监管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工程布局上,通过多水源、多工程联合优化调度,实现黄河水和当地水及非常规水的“多水”配置,基本建成“ 南北配置、城乡统筹、丰枯补给”的水资源配置体系。远期结合大柳树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

抓建设,打造水生态文明样板。以“两大战略”实施和“两区”建设为契机,启动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充分利用农田水、雨洪水、黄河水、中水等,在试点城市完善河湖水系连通、城乡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强沙湖、爱伊河等重点水功能区的水环境治理,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开展农村河道及水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将沿黄经济区建设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加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创新治理模式,拓宽实施范围,山川兼顾、点面结合,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依法保护优先,加快坡耕地综合治理、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淤地坝建设,争取实施三河源水资源保护、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督和治理,尽快实现水土流失总体遏制逆转。

抓防治,构筑水生态安全屏障。完成水功能区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对水质不达标的重要水功能区,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深入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完成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围,在城市供水覆盖范围内逐步关闭企业自备井,加大贺兰山沿线和银川平原承压水漏斗区超采治理力度,逐步实现采补平衡。

抓改革,建立水生态建设机制。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加快完善水权转让制度,大力培育水市场,促进水权在产业、城乡、区域间有序流转。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和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制度。加快研究出台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规定,将水生态效益发挥纳入各级水利工作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体现水利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意见反馈 回到顶部
反馈已发送!

* 您对本网站的意见和建议:

提交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