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水利宣传>精神文明>大禹传人

历史人物——通 智

2013-04-20 00:00 来源: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

    *通 智 满洲人,属正黄旗,历任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卿,盛京工部侍郎,兵部左侍郎及尚书等职。雍正年间奉旨来
    宁夏开惠农、昌润渠,并整修唐徕、汉延、大清渠,在 宁夏水利发展史上有卓越贡献。
清代前期青铜峡河西灌区银川城“以北五十里,黄河与西河之间,南北百余里,东西二三十里至四五十里不等,土地平坦,旷为牧野”,蒙古语名查汉托护(意为河湾牧地)。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甘肃巡抚石文焯等奏请,在查汉托护地方仿汉、唐诸渠,开渠建闸,引水浇灌,裕国利民。雍正四年二月(1726 年 3 月)议政王大臣等议复,将隆科多、石文焯奏折并地方画图一并交与大理寺卿通智带往,同岳钟琪至查汉托护等处,照图验看,核议俱奏”。通智与督臣岳钟琪到实地按图验看后奏称:“自查汉托护至石嘴子,筑堤开渠,有地万顷,可以招民耕种”,并请建城置县设官管理。同年五月议政王大臣等议复,着通智留查汉托护地方,并着宁夏地方官单畴书与通智共同办理开垦修渠事务。
    大渠于雍正四年(1726 年)七月动工,至七年五月竣工,费银 16 万两,渠成后命名“惠农渠”。以陶家嘴南花家湾为进水口,渠长 150 公里,口宽十三丈至尾收为四五丈,底深丈一二以至五六尺不等,高者洼之,卑者培之,引
入西河尾并归黄河”。渠上建进水闸及尾闸各 1 座,退水闸及暗洞各 3 座,架桥 22 座。渠两岸俱夹植垂柳十万株,其盘根可以固堤,其材可以供岁修。于渠之东循大河沿筑长堤 160 公里,以防黄河泛溢危害渠堤。又于渠之西疏通
西河旧淤 175 公里,以泻汉、唐两渠诸湖碱水,惠农渠之东北隅,滩形广阔,水难遍及,通智又将黄河支流六羊河(又名柳杨河)改造成渠定名昌润渠,以佐惠农渠所不及,昌润渠长 55 公里,於渠口建进退水闸,渠两旁俱插柳秧,资其根力以固堤岸。
    在惠农、昌润二渠灌区内设新渠、宝丰二县,分别于今平罗县田州塔南建新渠县县城,惠农县省嵬城西建宝丰县县城,设置文武官员,为鼓励移民垦种,雍正六年十二月(1728 年 1 月)谕令“广行招募远近人民,给以牛具籽种银两,俾得尽力开垦,给为世业”凡属本籍之人,不论文武官员或现任,或家居,均得勇跃从事,急先垦种,不可观望因循,耽延善举”。乾隆三年十一月(1738 年 12 月)甘肃巡抚元展成上报:新渠、宝丰二县,雍正七八年实垦田地约 74093 亩。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时惠农渠已灌田 271170 亩,乾隆四十年(1775 年)时昌润渠已灌田 101850 亩,二渠合计灌田 373020 亩,惠农、昌润二渠灌区已成“川辉原润千村聚,野绿禾青一望同”的秀丽富饶地区。受惠人民为纪念通智开渠的功德,在新建堡寨命名时均加“通”字,如通昶、通贵、通成、通伏、通宁、通润、通吉、通义等,号称通八堡, 盖欲使见其事,即如见其人也”。在灌区群众中流传说,通智开成惠农渠后,沿渠设堡寨,均以“通”字命名,有人借此向雍正皇帝奏本说通智把开渠的功德据为己有,是贪天之功,图谋不轨。雍正听信谗言,降旨把通智斩于惠农渠正闸桥处。通智蒙冤被杀,尸身不倒,监斩官回奏,皇帝也觉奇怪,不是冤案,焉有此怪象,遂封通智为唐徕、汉延、大清、惠农 4 渠总龙王,并在被杀处建庙塑像,规定 4渠每年开水时先要到此祭奠总龙王,以慰忠魂。建庙祭祀确有其事。但考证历史,通智开惠农、昌润二渠后,又整修了唐徕等渠,雍正十三年八月(1735年)由兵部侍郎升为兵部尚书,并无冤杀之事。
    惠农、昌润二渠工程告竣后,通智又奉旨同光禄寺卿史在雍正八年五月(1730 年 6 月)勘查大清、汉延、唐徕 3 渠水利事务,见三渠应行修浚之处甚多,唯唐渠尤甚,于是奏请先修唐渠,后修大清、汉延二渠。”同年十一月工部议复,应如所请。唐徕渠自青铜峡百八塔寺下,分河流为进水口,由大坝绕宁夏城,逾平罗,入于西河,绵延 154 公里,沿贺兰山一带田地,均资灌溉,虽例设岁修,而司其事者,多因循苟且,遂至闸座倾坏,渠身淤澄。通智等于雍*正九年二月二十日兴工至四月十四日竣工放水。“计砌石加固迎水长三里另十丈,增建滚水石坝三十丈,改建退水闸 3 座,添木补修渠上桥 17 座,新*建桥 2 座”,并砌底浚修渠身, 但淤者去之使平,薄者加之使厚,低者培之使高,窄者展之使宽,即渠内大坡,约下三四尺以至丈许,且将尾梢引入西河,水有攸归,地也可垦”,又于正闸梭墩尾及西门桥柱上刻画分数,测量水位,兼察淤澄,整修后的唐渠规模一新,渠流通畅,高下地亩均得浇灌。共灌原宁夏、宁朔、平罗县田 345780 亩。
    由于黄河含泥沙较多,每年灌溉之后渠道都要清淤,向来民夫挑渠取土只用锹转,一锹之土需数人转之方得达岸,通智让改用背笼(亦名背篼) 由一人背负远送,用工少而取土多,锹送费工之弊一空而洗”。又虑民夫岁修惮于深浚,以巨石镌“准底”字样埋于唐徕,汉延、惠农等渠“正闸及各测水处所之下,每年春工总以挑见此石为准”。由于渠道清淤彻底,水足流畅,故使得上中下游灌溉普及。


意见反馈 回到顶部
反馈已发送!

* 您对本网站的意见和建议:

提交反馈